•刘湛庠弟兄见证集•

点击播放,收听
有声版

舅父青年时期轶事(上)

舅父刘湛庠祖居地在浙江台州黄岩。父亲刘宗耀,母亲姓名不详。他们年轻时挑一担随身行李迁移至江苏苏州吴江,在震泽乡以东三里(1.5km)处的双阳村安家,靠木匠手艺谋生。双阳村在邻近村落中规模较大,有一座跨越小运河的石拱桥连接两岸,有几家商店出售日常用品及提供服务。因而成为一个农村『小中心』。也有乡绅住在那里。那时没有公路,没有自行车,靠肩扛手提或小船装载。年轻的刘氏夫妇在双阳村盖了茅屋,开办木匠店,为当地农民制作家具和农具。一开始举目无亲,据说木匠业务是从制作『水车』开始的。在没有水泵以前,当地农民都使用一种水车将河水提升后通过沟渠流入农田进行灌溉,在一个斜放的长方形水槽中,通过首尾相接的木质叶片循环运动将河水刮带上去,再流入沟渠。水车靠两个强壮劳力脚踩提供动力。类似于现代商场和地铁口的自动扶梯。水车是当时必不可少的一种农业机械,制作的难度较大。『刘师傅』的木工技术过硬,制作的水车质量上乘,很快就赢得了当地农民的信任。迁移谋生获得成功,生活得以安定下来。

刘宗耀夫妇在双阳生养了五个子女。长子刘湛庠,长女刘春宝,次女刘凤金,次子刘瑞林(学名湛霖),幼子刘五官(学名湛恩)。前四个子女的年龄间隔都是四岁,即分别生于一九一六、一九二〇、一九二四和一九二八年,最后两个孩子相隔较长。

相对于江苏苏州吴江,浙江台州黄岩人多地少,生存压力较大。所以更懂得学手艺,学文化的价值。刘师傅内心有创造条件让子女上学读书的欲望。长子刘湛庠个子不高,身量小,幼时体质也不太强壮。在青少年成长时期,父母亲给他特殊的优待,给他服用人参补药,供他读书。一方面中国人重男轻女,另一方面长子懂事而努力,读书成绩出色。当时是民国时期,公立学校奖励优秀,老师器重刘湛庠,曾引起当地富家子弟同学的忌妒。小学期间数次在放学途中遭受同学欺侮。他个子小,又是外乡人,因而从小学会忍让。

刘湛庠小学毕业后,考入吴江师范学校读书,在当时这是很不容易的。录取名额少,还要学费,普通农民一般无力负担子女求学的费用,可以推知供养一大家子人口的刘师傅经济负担之重。师范毕业后在乡间小学教书,直到抗日战争,日本人占领期间,他失去了教师的职位。兵荒马乱,给一家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磨难。

国难当头,有志青年纷纷参加抗战队伍。读过书有文化的人更以天下为己任。震泽地区有一波年轻人,志愿参加抗日队伍。他们作好了准备,在双阳村的一座庙堂里聚餐后就走上战场。聚餐之前众人委派刘湛庠去震泽镇采办一些物品。就在这短暂的往返途中,日本军队包围了聚餐的庙堂,枪杀了所有的就餐青年。刘湛庠在返程途中听到聚会地方枪声大作,知道大事不好,立即在庄稼地里滚爬藏身,得以躲过杀戮。

双阳村里有一户卢姓乡绅,侧室独女卢惠琴嫁给了造纸厂的工程师。抗日战争开始后,国民政府将造纸厂内迁到重庆,战争期间母女阻隔两地,音讯全无。卢惠琴母亲病重去世,大老婆的孩子们不肯出面料理丧事。这时刘湛庠就以邻居的身分帮助处理了这件事。他说服父亲刘师傅将自己的寿材(活人为自己死后预备的棺材)先让卢母用来安葬。抗战胜利后,卢惠琴回到故乡,得知此事后甚为感激,一心要报答刘湛庠。因为国共内战形势的发展,国民政府决定将造纸厂迁往台湾。卢惠琴作为工程师家属一起转到台湾生活。过不多久,卢惠琴为刘湛庠争取到造纸厂职工子弟小学的教师职位。那时刘湛庠在自己家乡还没有谋到教职,因此就告别家人前往台湾。据说,到台湾上岸以后,他的经费已经所剩无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