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湛庠弟兄見證集•
舅父青年時期軼事
舅父劉湛庠祖居地在浙江臺州黃岩。父親劉宗耀,母親姓名不詳。他們年輕時挑一擔隨身行李遷移至江蘇蘇州吳江,在震澤鄉以東三里(1.5km)處的雙陽村安家,靠木匠手藝謀生。雙陽村在鄰近村落中規模較大,有一座跨越小運河的石拱橋連接兩岸,有幾家商店出售日常用品及提供服務。因而成為一個農村『小中心』。也有鄉紳住在那裏。那時沒有公路,沒有自行車,靠肩扛手提或小船裝載。年輕的劉氏夫婦在雙陽村蓋了茅屋,開辦木匠店,為當地農民製作傢俱和農具。一開始舉目無親,據說木匠業務是從製作『水車』開始的。在沒有水泵以前,當地農民都使用一種水車將河水提升後通過溝渠流入農田進行灌溉,在一個斜放的長方形水槽中,通過首尾相接的木質葉片迴圈運動將河水刮帶上去,再流入溝渠。水車靠兩個強壯勞力腳踩提供動力。類似於現代商場和地鐵口的自動扶梯。水車是當時必不可少的一種農業機械,製作的難度較大。『劉師傅』的木工技術過硬,製作的水車品質上乘,很快就贏得了當地農民的信任。遷移謀生獲得成功,生活得以安定下來。
劉宗耀夫婦在雙陽生養了五個子女。長子劉湛庠,長女劉春寶,次女劉鳳金,次子劉瑞林(學名湛霖),幼子劉五官(學名湛恩)。前四個子女的年齡間隔都是四歲,即分別生於一九一六、一九二〇、一九二四和一九二八年,最後兩個孩子相隔較長。
相對於江蘇蘇州吳江,浙江臺州黃岩人多地少,生存壓力較大。所以更懂得學手藝,學文化的價值。劉師傅內心有創造條件讓子女上學讀書的欲望。長子劉湛庠個子不高,身量小,幼時體質也不太強壯。在青少年成長時期,父母親給他特殊的優待,給他服用人蔘補藥,供他讀書。一方面中國人重男輕女,另一方面長子懂事而努力,讀書成績出色。當時是民國時期,公立學校獎勵優秀,老師器重劉湛庠,曾引起當地富家子弟同學的忌妒。小學期間數次在放學途中遭受同學欺伍。他個子小,又是外鄉人,因而從小學會忍讓。
劉湛庠小學畢業後,考入吳江師範學校讀書,在當時這是很不容易的。錄取名額少,還要學費,普通農民一般無力負擔子女求學的費用,可以推知供養一大家子人口的劉師傅經濟負擔之重。師範畢業後在鄉間小學教書,直到抗日戰爭,日本人佔領期間,他失去了教師的職位。兵荒馬亂,給一家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衝擊和磨難。
國難當頭,有志青年紛紛參加抗戰隊伍。讀過書有文化的人更以天下為己任。震澤地區有一波年輕人,志願參加抗日隊伍。他們作好了準備,在雙陽村的一座廟堂裏聚餐後就走上戰場。聚餐之前眾人委派劉湛庠去震澤鎮採辦一些物品。就在這短暫的往返途中,日本軍隊包圍了聚餐的廟堂,槍殺了所有的就餐青年。劉湛庠在返程途中聽到聚會地方槍聲大作,知道大事不好,立即在莊稼地裏滾爬藏身,得以躲過殺戮。
雙陽村裏有一戶盧姓鄉紳,側室獨女盧惠琴嫁給了造紙廠的工程師。抗日戰爭開始後,國民政府將造紙廠內遷到重慶,戰爭期間母女阻隔兩地,音訊全無。盧惠琴母親病重去世,大老婆的孩子們不肯出面料理喪事。這時劉湛庠就以鄰居的身分幫助處理了這件事。他說服父親劉師傅將自己的壽材(活人為自己死後預備的棺材)先讓盧母用來安葬。抗戰勝利後,盧惠琴回到故鄉,得知此事後甚為感激,一心要報答劉湛庠。因為國共內戰形勢的發展,國民政府決定將造紙廠遷往臺灣。盧惠琴作為工程師家屬一起轉到臺灣生活。過不多久,盧惠琴為劉湛庠爭取到造紙廠職工子弟小學的教師職位。那時劉湛庠在自己家鄉還沒有謀到教職,因此就告別家人前往臺灣。據說,到臺灣上岸以後,他的經費已經所剩無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