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Grace Terrace

This author has not yet filled in any details.
So far Grace Terrace has created 557 blog entries.
14 02, 2017

非我惟主被人高舉並愛敬

•劉湛庠弟兄見證集• https://www.graceterrace.com/wp-content/uploads/2017/02/刘湛庠01-摘要.mp3 點擊播放,收聽有聲版 非我惟主 被人高舉並愛敬 對於服事主,劉湛庠弟兄的態度是—我是個奴隸。奴隸是沒有自主權的,連性命也是屬於主人的。主人給予他妻子兒女,這妻子兒女都是屬於主人的。記得他說過多次,『奴隸的孩子還是奴隸』。如此,其兒女覺得我們家愛主事主到萬代,是理所當然的! 他帶領兒女認識基督並珍賞基督,不在於別的,乃在於『不再是我,乃是基督』。詩歌四百三十三首:『非我惟主,被人高舉並愛敬;非我惟主,被人傳揚相信。』其中所寫正如倪柝聲弟兄所著《正常的基督徒生活》一書封面上的兩句話: 『不再是我,乃是基督』。 他是吃苦耐勞不受高抬的美好榜樣。遇見劉弟兄,你就覺得他是一位有主豐盛生命的人,套用今日的屬靈話語而言,他就是一位『神人』。你遇見了他,就遇見了主的『柔和謙卑』。 回顧弟兄一生:一、不只他自己愛主事主,也鼓勵其子女愛主事奉主。二、在開展上,他願意打破玉瓶為主傾倒一切,到最艱苦的地區去開展。三、在工作上,他把自己完全交給帶領的弟兄們,沒有自己的選擇。四、在成全牧養聖徒上,他不辭辛勞,一家一家去照顧。 劉弟兄罹胃癌住院,病榻上的他似乎是軟弱的,但回首過往歲月,仍然清楚記得:他抱著那本讀過無數遍的聖經赴會的莊嚴神情,他供應話語時字字是靈,句句是生命的剛強模樣,以及他深入窮鄉僻壤服事弟兄姊妹的勞苦身影。他愛主深,受苦也深。我們見證他是主的一代忠僕,只知傾酒,不知飲酒;只想擘餅,不想留餅。 一九九五年夏季訓練結束後,李弟兄邀晚輩到他安那翰的家裡交通,特別題及:『湛庠弟兄是一個忠信的弟兄。』 回目錄 • 下一篇

14 02, 2017

生身并屬靈的父親更是啟蒙的導師(上)

•劉湛庠弟兄見證集• https://www.graceterrace.com/wp-content/uploads/2017/03/刘湛庠0102_生身并属灵的父亲(上).mp3 點擊播放,收聽有聲版 生身并屬靈的父親 更是啟蒙的導師 —引導我一生全時間事奉(上) 引導我一生全時間事奉榮耀之主的,就是我的父親;他是我肉身的父親,更是我屬靈的父親,不僅如此,他還是我屬靈的啟蒙導師。回想已過,有十件事令我印象深刻: 從小奉獻給主 一、從小父親就把我奉獻給主。一出生,父親抱起我,舉目望天,禱告奉獻,並起名『撒母耳』,盼終身獻與神。 二、小時候,父親很喜歡帶我到一些小地方去,參加聖徒聚會。記得住宜蘭時,年方十歲,父親帶我去一個名叫北方澳的小漁村。當時我們先要坐火車,再乘汽車,之後還要再走一段山路。山脊線上,一父一子;日暉映照,剪影深刻;踽踽獨行,終於抵達。兩位負責弟兄對父親說:『最近這一帶有火災,把會所左右兩邊的房子都燒掉了!感謝主,就是我們會所的房子只燒了一點點而已。』講完之後,父親問了一個問題,聲音不大,卻令我終生難忘。他問:『倘若會所也燒掉了,你們也會感謝讚美主嗎?』他們就呆住了。我聽了以後,也覺詫異,父親對待事情總有一種非比尋常的邏輯,發人深省! 三、十二歲在岡山召會會所受浸,跟我受浸談話的正是家父。受浸完,當我看着浸池的水漸漸消退,我知道我開始了新的一生。不過,當時對主無心,只記得每週必須參加一次少年聚會。 希望我在鄉鎮開展 四、我們家住岡山時,父親曾帶我到附近一個叫燕巢的地方聚會。去聚會是要自己帶小板凳的。那裏的弟兄姊妹租了一個場地,裏面還有用磚頭作的椅子。聚完會後,請我們吃一碗餛飩。天幕已黑,夜晚父親和我坐公車回家,偌大公車上只有我們兩位乘客! 五、一九六六年,李弟兄回臺灣開特會,特會結束後,有青年特會。那時我十五歲,上初中三年級。父親帶我坐火車從新竹上臺北參加特會。奇怪的是,那天的父親和往常不太一樣,從上火車起,一路上就見他一直在默默禱告。到了會場,我坐在前排,父親坐在後面,也是不住的在禱告。那是一場呼召聚會,呼召青年人起來一生全時間服事主。在會中,我被主摸着,也是我生平第一次交奉獻條,奉獻自己以後要一生全時間服事主。當時總共有一百二十九人交奉獻條,主要是大專還有高中生,初三只有我一人。後來我慢慢懂了,那一次父親就像亞伯拉罕獻以撒一樣,把我奉獻給主。之後我也懂了,父親為什麼喜歡帶我到很多小鄉鎮去跑:他不僅希望我一生全時間事奉,更希望我在鄉鎮開展,所以他從小就這麼帶,使我慢慢適應環境。 六、高一家住彰化,暑假期間每早晨起床後,父親帶我走一段山路,上到附近八卦山上找一處僻靜地方,坐在石頭上晨興;他教我如何向主禱告,如何與主建立親密的關係,如何在晨興中認識基督。印象中父親每每唱詩,都淚流滿面。他唱的詩歌諸如四百三十三首『非我惟主,被人高舉並愛敬』,使我不僅摸着主,屬靈上更加生發『非我為主,尊主為大,等候主來』的屬靈渴慕。如此奠定了我一生屬靈的根基。 七、家住彰化時,有一次父親帶我去參加社頭鄉的一處聚會。會中弟兄姊妹用閩南語唱詩歌六百四十七首;『你願否作主得勝者,滿足主心願?主在呼召,主在呼召,要你得冠冕』。這首要作得勝者的詩歌深深摸着我,直到今天,當時弟兄姊妹唱詩歌的感覺和旋律依舊縈繞腦際,記憶猶新。 上一篇 • 回目錄 • 下一篇

14 02, 2017

回憶我的父親(上)

•劉湛庠弟兄見證集• [audioplayer file="https://www.graceterrace.com/wp-content/uploads/2017/03/刘湛庠-0101-回忆我的父亲(上).mp3"] 點擊播放,收聽有聲版 回憶我的父親(上) 奴隸的孩子還是奴隸 從有記憶以來,父親總是常常去鄉下,不論我們住的有多偏遠,總有更鄉下的地方要去看望,去照顧。所以每週都有幾天不在家,或是很晚回來。他總是非常願意到交通不便、生活水平落後的地區服事。我猜這可能是他從主而來的呼召罷。我們住宜蘭時,他跑羅東、蘇澳、北方澳、礁溪;我們住員林時,他跑雲林;我們住岡山時,他跑燕巢、橋頭;我們住新竹時,他跑苗栗;我們住彰化時他跑那裏我忘了。最後在花蓮時跑整個花蓮臺東縱谷,包括鳳林、壽豐。早期交通不像現在這麽發達,往往一趟就花一整天,又騎自行車,又搭火車,又走上一段山路。有些地區經常下雨,有些地區經常刮風,有些地區地震颱風特別多。從來沒有聽到他說一句怨言,一次也沒有。他真是甘心情願這樣作的。 希望我的孩子們個個都作傳道人 他不但甘心這樣作,他還願意他的孩子們都這樣作。我清楚記得他在聚會中說過:『俗話說幹一行怨一行,我倒希望我的孩子們個個都作傳道人。』他若不是認為作傳道人是如此榮耀,有價值,他就不會公開這樣說了。 很遺憾的是,他沒有機會親眼看見這願望的實現。今天晨曦、黎曦、我的弟兄克信,都是服事主的同工。我相信他是在信心中去見主的。對於服事主,他的態度是—我是個奴隸。他不是說奴僕或僕人。僕人是可以離開的,可以辭職的。奴隸是沒有自主權的,連性命也是屬於主人的。主人給予他妻子兒女,這妻子兒女都是屬於主人的。我還記得他說過多次,『奴隸的孩子還是奴隸』。這樣,我們家愛主事主到萬代,就是理所當然的! 因着常常搬遷,我念過兩所幼兒園, 四所小學,兩所初中,兩所高中 我母親說父親在配搭的安排上總是說阿們。有時候一個地方還待不到一年,就接受負擔又要搬家了。我們雖然一家六口,但所有家當只是四個大竹簍子,然後手提一些簡單物品,就搭乘慢吞吞的火車上路了。我們真是過祭壇與帳棚的生活阿!各地都有清心愛主的弟兄姊妹們一起配搭照顧,所以我們的精神生活是非常豐富的。物質生活方面,因為大環境裏大家都不寬裕,所以我也從不覺得太有缺乏。因着常常搬遷,我念過兩所幼兒園,四所小學,兩所初中,兩所高中。不是所有學校都歡迎轉學生的。有老師出難題讓我不能通過轉學測試,所以我只能借讀。有老師邊走邊罵:『怎麽又來了一個轉學生!』不知道為什麽我們搬家的日子,總和學校的學期不一致。有一次,父親似乎是臨時決定,讓我一個初中生夜裏北上。那劃過夜空的汽笛聲,似乎還在我的耳畔迴響。清晨我就先到弟兄姊妹家寄宿,師母對我非常好,讓我緊張的心情隨之放鬆,然後我就上學了。又有一次,我們到一個新地方,學校已不收轉學生了,我和弟弟們只好到外縣市參加轉學生聯考,結果我們都進了臺灣中部最好的學校,那時作為學生,追火車並鍛鍊身體成了我們的美好經歷。除此之外,還要適應新還境,結交新朋友。但奇妙的是,在後來各個升級考試中(小學升初中,初中生高中),我雖是半路插班的轉學生,但在全校應屆的幾百人中,卻總是考得最好的一位。讓父母親從主得着印證,知道主是負我們一切的責任。至於我,也感謝主給我機會,從小操練並活出這適應一切的生命。這對我日後的家庭生活,召會的事奉,職場的勝任,都有極大的助益。主真是不虧待人的。 女兒 李劉明曦 二〇一六年四月二十六日 上一篇 • 回目錄 • 下一篇

14 02, 2017

主內劉湛庠弟兄生平簡記

•劉湛庠弟兄見證集• https://www.graceterrace.com/wp-content/uploads/2017/03/刘湛庠0002-生平简记.mp3 點擊播放,收聽有聲版 主內劉湛庠弟兄生平簡記 劉湛庠弟兄於一九一六年生於江蘇省吳江縣,即今日之蘇州市。父親劉宗耀,母親劉俞氏,有妹劉春寶、劉鳳金,弟劉湛霖、劉湛恩。自幼讀書成績優秀,品格出衆,孝養雙親,關愛弟妹。 畢業於吳江師範,任教鄉間小學,亦曾任教務工作。信主後即認真追求,勤讀聖經及屬靈書刋。旋即蒙主呼召,廣傳福音。經常手持一本聖經,穿梭於江南水鄉之間;餐風露宿,艱辛跋涉於東西二百里數十村鎮。 在上海讀神學院期間遇見倪柝聲弟兄,後進入主的恢復。一九四七年夏赴臺灣,任職臺中大肚紙廠附設小學。每週六下班後趕赴臺北聚會與服事,主日深夜再趕回臺中。後辭職全時間事奉,應是臺灣第一位全時間服事者。李常受弟兄來臺後,謙卑接受弟兄們帶領。其間亦曾接待、服事過來臺的倪柝聲弟兄,並親自送至基隆港返回大陸。 一九四八年與翁玉荷姊妹成婚。玉荷姊妹一九一八年生於福建省林森縣。婚前曾任臺南師範學院(現為臺南教育大學)校護,與擔任教授的黎寶藝姊妹同住單身宿舍。當時寶藝姊妹在宗派中聚會,經玉荷姊妹引領進入主的恢復。未料後來寶藝姊妹竟成為李常受弟兄妻子,實在是奇妙! 玉荷姊妹大姊翁玉冰姊妹,早年曾任和受恩教士(Sister M. E. Barber)之打字員,之後又與倪柝聲弟兄同工。在李常受弟兄至福州請求倪弟兄恢復職事時,帥先站起宣告『交出來』接受倪弟兄帶領者,即為玉冰姊妹。之後屏風外數十名同工紛紛宣告願意交出來,倪弟兄終於又恢復職事,帶領主的恢復繼續往前。玉冰姊妹有十餘篇服事信件輯於『倪柝聲文集』中。 劉湛庠弟兄在臺島全時間服事,任勞任怨,謙讓宜人。自臺北、花蓮、宜蘭、羅東、蘇澳、臺東、礁溪,至員林、雲林、岡山,並新竹、苗栗、彰化…等地,處處開展召會,建造基督身體,留下美好見證。 湛庠弟兄育有一女三子,是為明曦、晨曦、黎曦及臨曦。分別接受高等教育,並在召會生活中成長學習,愛主事主。兒女亦各組家庭,在各地開展服事。 女兒明曦(Maritha)現居美國加州Riverside,嫁李克信弟兄(Keh-shin Lii),生長女李紹聃(Joanne),夫Michael Lee。次女李紹珍(Stella),夫David Blosser,育二子:白家興(Nathan),白家旭(Mathew)。三女李紹良(Jessica),嫁杜成恩(Seng-Oon Toh),生一子杜振耀(Ethan Toh),一女杜真怡(Emilia Toh)。獨子李紹約(John),娶李一凡(Yi-fan),育子李家馨(Jaxon),女兒李家臨(Evangeline)。四女李紹恩(Nancy)。 長子晨曦(Samuel)現居美國加州Ontario,娶葛衍勤姊妹(Peace)。生女劉新約(Grace),兒子劉新郇(Eric)。 次子黎曦(Benjamin)現在美國加州Ontario,並開展以色列耶路撒冷 (Jerusalem),娶莊受惠姊妹。長女劉新路(Jessica),嫁Peter Yoon,育一子劉恩湛(Benji),一女劉惠湛(Eleanor)。次女劉新恩(Rebecca),嫁鄭浩恩 (Daniel Cheng)。 三子臨曦,在臺北,未婚。 湛庠弟兄於一九八五年在臺北卸下勞苦病痛,安睡主懷。一九九九年玉荷姊妹安息於美國加州河濱市。二〇一三年秋,湛庠弟兄遷葬於美國加州玫瑰崗恩典陵園。適逢二〇一六年為弟兄百歲冥誕,謹誌簡記,是為追憶。並恭錄衆兄姐見證嘉言,激勵興歎:前人已矣!後輩吾人當追隨其腳蹤,忠勇向前,同心開展神國度。 上一篇 • 回目錄 • 下一篇 [...]

14 02, 2017

劉湛庠弟兄的生平年表

•劉湛庠弟兄見證集• [audioplayer file="https://www.graceterrace.com/wp-content/uploads/2017/07/0001-生平年表.mp3"] 點擊播放,收聽有聲版 劉湛庠弟兄的生平年表 1916年生於江蘇省吳江縣 1916年至1947年成長於江蘇省吳江縣,畢業於吳江師範,任教鄉間小學,直到抗日戰爭。信主後即認真追求,並蒙主呼召,廣傳福音。就讀上海神學院期間遇見倪柝聲弟兄,後進入主的恢復 1947年夏赴臺灣,任職臺中大肚紙廠附設小學 1948年與翁玉荷姊妹成婚 1949年全時間服事於臺北 1952年移居花蓮開展,兼掛臺東各召會 1954年返回臺北服事 1956年移居宜蘭服事,顧到蘭陽地區各召會 1961年2月移居員林地區服事 1961年底移居岡山服事 1965年移居新竹區服事 1965年移居彰化服事 1968年第二次到花蓮,服事花東地區召會 1972年右身中風 1974年返居臺北石牌服事、養病 1985年在臺北卸下勞苦病痛,安睡主懷 上一篇 • 回目錄 • 下一篇

14 02, 2017

劉湛庠見證集目錄

劉湛庠弟兄見證集 目 錄 非我惟主 被人高舉並愛敬 劉湛庠弟兄的生平年表 主內劉湛庠弟兄生平簡記 家人篇 回憶我的父親(上) 回憶我的父親(下) 生身并屬靈的父親更是啟蒙的導師—引導我一生全時間事奉(上) 生身并屬靈的父親更是啟蒙的導師—引導我一生全時間事奉(下) 我對父親的一些印象(上) 我對父親的一些印象(下) 斯人已遠,典範永垂 大陸階段 一九一六至一九四七 早年蒙召在嘉興、 吳江、湖州一帶服事 舅父青年時期軼事(上) 舅父青年時期軼事(下) 臺北早期 一九四七至一九四九 追憶舅父二三事 二二八事件時的 外省傳道人劉湛庠先生 話語中肯見證有力的福音聚會 吃苦耐勞不受高抬的美好榜樣 你遇見了他就遇見了主的柔和謙卑 臺灣工作的開始 一九四九至一九五一 四九年八月一日臺灣工作在臺北正式開始 花 蓮 一九五二至一九五四 移居花蓮開展主恢復的見證 一位有傳福音恩賜的長者 臺 北 [...]

14 02, 2017

我眼中的父親

•劉潤寰弟兄見證集• 我眼中的父親 女兒 劉謙美 三個星期前,我的父親因散步後回來,腰部疼痛,臥床無法起身,經醫師診斷為脊椎骨裂開。後來幾天氣溫變化大,父親得了感冒,因為脊椎骨的裂開,導致父親咳嗽時稍為牽動肺部肌肉,都會造成劇痛,使肺部積痰無法咳出。父親此生最後的三個星期,有如他的一生,沒有一句怨言,也沒有任何不悅的表情,接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我尤其記得他的糖尿病主治醫師告訴我說:『你的父親是一位配合度極高的病患,我只需要告訴他七成的注意事項,因為他一定作到十成。』父親曾有過大腿骨折,開刀後,我立刻要求他作抬腿複健,他就照辦,沒有說一句痛,只從臉部看到他忍痛的表情,這就是我的父親。 父親的一生充滿對神的讚美和感恩,走到郊區,他會說:『好美啊!讚美主,這些花草樹木都是神造的。』因糖尿病的原因,他嚴格控制飲食。父親常將無油淡鹽的飯菜攪拌一起吃,我喜歡看他吃飯,他一邊吃,一邊說:『好吃,真好吃。』似乎每一餐對他來說都是上好的美食。 我求學時期,父親住在家裡的時間不多,在家的時候常看到他在打掃或拖地,除此以外就是禱告。他的禱告都是跪著的。父親的話也不多,他不是用話語來教導我們,而是用他的行為來教導我們。晚餐時,我們這些孩子們通常會跟父親說學校的事情,他在一旁只是傾聽,偶爾也給我們一些指示。他從來不要求我們的成績突出,或是要有任何卓越的表現,但是他對我們的所作也從不給予負面的評價和無謂的稱讚。因為他認為孩子是屬於主的人,他教導我們如何謙卑的作人、虛心的受教。 父親不常在家,因此每次主日下午他從外地回來,就帶著我們到郊外踏青或一起去看望弟兄姊妹。記得小時候父親常帶我們去科學館看天文和科學影片,他也曾帶著我們四個小孩,從北到南一起訪問教會。從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種安全和信任。記得大學時有一天晚上我十一點才回到家,父親就站在巷口等我,回到家他一句責備的話也沒有。但從此以後我再也不敢這麼晚回家了。 我在初中、高中時,住在現在的板橋一會所舊址,有時候不想聚會,就編個謊話往外跑,父親其實知道但也不揭穿它。因為他對我的信任,所以我知道我必須要作得更好,才不會讓他失望。雖然父親很忙,但他是我人生中的安全寄託和避風港。在我求學過程中的每次聯考,我一定要他陪伴在旁,他也都如我所願的陪考。還記得有一次,在初中的畢業典禮上,幾乎沒有家長出席;但是我在大老遠就看到他站在禮堂的大門口,我很高興的將他一一介紹給班上的同學。 家中兄弟姐妹偶爾為分配作家事而爭吵,父親就會說:『吃虧就是佔便宜。』這讓我勇敢的站在人生的舞臺上,學著去接受不合理的事情,並且將之當作是一種學習。假使今天我有任何的成就,這都是父親以及他背後代禱的功勞。 我非常愛我的父親,也非常尊敬他,雖然他已經離開了我們,但我從他身上看到他對人的謙卑、關懷及對待周遭所有人的溫和,他要我們記得,要隨時感謝主,因為我們是因神的憐憫才能被主揀選並保守的。 上一篇 • 回目錄 • 下一篇

14 02, 2017

懷念我屬靈的父親

•劉潤寰弟兄見證集• 懷念我屬靈的父親 女婿 徐幼群弟兄 認識劉潤寰弟兄是因我姊妹謙美的緣故。當我們還在大學同班念書時,我就曉得她父親是個傳道人,這使我很好奇,也很敬佩。從她口中談到父親的點點滴滴,似乎都對兒女們有極深遠的影響力。因為那時他在外地服事召會,很少在家,所以見面的機會極少,印象中他就是一位令人敬畏的長者,威嚴中也帶著和善,莊重又有節制。他不太說話,但一說就能講到要害。 當時我還是福音朋友,對於基督耶穌只有很天然的觀念。雖早在我初中時,福音就由我大哥帶到我家,我也到召會去聽過幾次福音,但從沒有認真的想要信主。等到上了大學,才發現班上竟有好幾位基督徒,更有和大哥同樣在主恢復中的同學,不由得感到希奇,也確定要與姊妹進一步繼續交往。在她們家中時所感受到的敬虔氣氛,使信主得救成了我必定要過的第一關了,但因為沒有人勉強,這必要的事在大學時期一直拖延著。我信在這期間劉弟兄在背後為我有很多禱告。 於是在畢業後我去服役的時候,主就興起環境,將我擺在一位十分無理的長官手下。但感謝主!主不只為我預備了一本聖經(姊妹在臨行前特地送給我的),更把許多可愛的一同當兵的弟兄們放在我周圍,如同雲彩圍繞著我。從那時開始,我就有陪讀經和假日聚會的生活了,只因受限於環境,無法即刻受浸。但我在退伍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一處召會受浸得救,過正常的召會生活。那時我在南港聚會,南港會所屬於臺北第五會所的一個分家,後來就發展成今天的二十一會所。 有一次到板橋我姊妹家中,只有劉弟兄和我在一起時,他問起我信主之後的情形。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他說:『你有禱告嗎?』我說:『偶爾會禱告。』他就問:『這樣,你有禱告得主答應的經歷嗎?』當時我真不知如何回答。他也沒再多說什麼,但這就叫我一生都要學習仰望主,借著禱告尋求祂的帶領,也才能蒙主祝福。 另一件難忘的事就是與姊妹結婚後,在她帶來的舊文件中,發現一份劉弟兄用手抄在十行紙上的『性格三十點』,應該是李弟兄釋放的資訊,那時還沒有印成書本。我覺得非常寶貴,也照樣抄了一份,但總覺得差了許多,看到那工整的字跡,就會使我想到他的生活為人,就是這 『性格三十點』的活出。 幾年後,他在桃園八德服事時,我和姊妹去他的住處找他,在八德召會會所樓上,狹小的房間內,簡單的生活環境,也令我難以忘懷:主的僕人當是怎樣卑微的服事人。因我們都在不同地方聚會,我就很少有機會聽他講道,有一次集中大聚會時,弟兄們請他說些勸勉的話,我才知道真正話語的職事該有怎樣的學習,才能摸著人,供應生命。 劉弟兄在話語上並不是特別有恩賜,然而他對召會的治理,卻有豐富的經歷。在服事文字工作告一段落之後,他就接受打發到台島幾處召會去幫助那裡的召會進入正軌。我信他並非只靠講臺上的資訊加強聖徒,更是用他為人生活的榜樣,使召會生活能有健康的教訓,以及有次有序的光景。在我進入召會配搭事奉後,初期有許多摸索往前的時候,頭一個想到的就是找劉弟兄交通,他總是能用簡單的原則將難處自然化於無有。 當他逐漸年邁體衰時,回到板橋家中,卻仍然積極過正常召會生活,特別在小排裡照顧牧養屬靈的兒女。另有一件事,是他一直念念不忘的,就是早年累積下來一疊厚厚的速記手稿。這些手稿除他本人之外,再也無人能解讀那些符號;但是要把這些文稿準確達意的翻寫出來,又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工作。福音書房的服事者曾想要幫忙,但他認為除了要將符號換為有意義的文字之外,還要回想李弟兄當時釋放資訊時的情形,才不至於把意思弄偏差了。所以即使多些人在旁邊也無助益,只好由他一人奮力作工,這才保留下許多主恢復中的豐富資產。感謝主!是主主宰的保守,使他在記憶漸漸退化之前,將所有有用的資訊都作成了文字。 在末了的日子裡,主似乎將他對地上所有事(包括聖徒、家人、飲食、起居等)的記性都取去了,唯一存留給他的就是他所愛的主自己。當他躺在加護病房,手腳都無法活動時,我們一呼求主耶穌的名,他就微笑了。因他已經預備好,要到他這一生在地所忠心事奉的主人那裡去,得祂的稱許。榮耀歸主!阿們! 上一篇 • 回目錄 • 下一篇

14 02, 2017

恩典陵園簡介

• 恩典陵園簡介 • 緣起 一九九七年,一群富有使命與負擔的基督徒,共同研商籌建一塊莊嚴的基督徒埋葬園地,以崇揚信徒對聖經真理之永恆認知。未幾,一片兩英畝半景色優美的梯形丘陵雀屏中選,該園地隱于當時尚未開發的南加玫瑰崗紀念公園(Rose Hills Memorial Park)綿延起伏的山腹裡。籌備者旋即成立一常設機構:恩典陵園紀念基金會(Grace Terrace Memorial Association)。並委託美國最具才華且素富盛名的墓園設計小組,規畫一個以基督徒信仰崇高原則為內涵之獨特設計,一個美侖美奐並涵富屬靈遺產之基督徒墓園於焉誕生。 宗旨 恩典陵園紀念基金會的主旨是服事基督徒族群,為聖徒提供一個高品質、寧靜、並富有屬靈意義的環境,作為基督徒安息之所。為達此目的,恩典陵園紀念基金會不惜花費鉅資,以最高標準之格調興建此獨特墓園。銷售墓地之一切收益均用於贊助屬靈事工,恩典陵園紀念基金會將在政府監督之下,保證任何董監事絕不從中獲利。 祈盼所有持同樣崇高理念之忠信族群,在親人有限生命消失的時刻,為尊貴永存的生命找到歸宿。 墓地類別 本墓園鑒於信徒各種需要,將提供3500個土葬處,各有不同景觀與特點。所有地點已預置雙層深度的墓槨,可容納雙人或單人之棺木。墓園同時在入口兩邊半圓形的紀念牆內,提供50個置放單人棺木的地上壁龕。沿著池邊狹長的紀念牆內,則有1200個骨灰壁龕,設計除配合陵園天然壯麗的景觀外,岩牆周圍還環繞雕刻著滿有啟示的經文。此外,另有為不同家族設計之獨立家庭墓園,各家族可依需要合葬于幽雅之庭園裡。公園裡將裝置特殊的電視流覽亭(video kiosk),將受葬者的生平資訊以視覺方式呈現出來,除為其保存豐富資料,並可藉豐富的歷史圖文追念摯親之情。恩典陵園紀念基金會也提供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價格與最妥善的服事,並設計一種簡易的分期付款計畫,以便遠瞻人士早作規畫與輕鬆付款。除此之外,南加玫瑰崗紀念公園可提供完美廣泛的葬禮與埋葬服務事宜。該機構擁有完備且基礎穩妥的捐贈保護基金,在國家法規監督之下,將保證對恩典陵園作整體並永久性的維護與保養。  景觀特色 一道琮琤有聲的水流穿過這純樸墓園的中心,環繞之兩側有天然岩石與蓊郁繁茂的林木。 兩道呈半圓形之暗紅色花崗岩追思牆,莊嚴的立在入口處兩側,岩牆珍藏八首以中英文雕刻的詩歌。 圓形的聚集場地上有一清澈如水晶的噴泉,天然的岩石羅列其外,親朋好友可在此舉行追念聚會。 青翠平坦的草地可容納三千餘墓穴,草地四周環繞著橢圓形的人行石道。 水流蜿蜒而下,半途中有個荷花池,一端是幽雅的瀑布,水流漫溢滑落一道銘刻滿蘊靈感的經文石牆。荷花水池開啟了林蔭大道一覽無遺的景觀,大道兩旁有崢嶸的暗紅色花崗岩紀念牆,被設計豫留為壯麗的陵墓。 大道壯觀的街景中間,水流琮琮,撫慰人心。順勢而下,匯總于一方天光掩映的水塘,象徵神與人終極的聯調。 沿著北邊的人行石道一路而下,為分隔離式的私人家族小墓園,有林蔭蔽天的樹木,與下緣寬闊之山谷,構成一幅令人歎為觀止的美景。 陵園施工細節 恩典陵園內紀念牆和壁龕之表面均都使用暗紅色花崗岩,由全美規模最大之冷泉花崗石材公司(Cold Springs)精心定制並負品質擔保之責。 整個恩典陵園經仔細並嚴密的設計,其地基、擋牆、山坡、水土保持等,皆經縝密構建,以確保土壤結構最強的穩定性。 而由著名承制廠商所提供,豫先置放於大部分埋葬地點下之混凝土墓槨,可達到先行加強整體墓園地基的一致性與穩定性。 恩典陵園四周將遍植花卉名樹,常保一年四時均有色澤豔麗之花葉。沿著水流有垂絲柳樹,景致優雅,涼蔭宜人。所有的樹木均符合政府抗火的特殊規定,保護墓園免除天燥易燃的威脅。 “創世記二十三章是一扇窗戶,透過這扇窗戶我們能看到新耶路撒冷。在這章裡看不到新耶路撒冷,但透過這章卻能看到。這章好像一架望遠鏡:透過牠我們能看見在遙遠的將來永遠的帳幕。” 【創世記生命讀經‧第59篇‧第944頁】 “創世記二十三章六節說到『最好的』墳地,指上好的墳地。主耶穌在地上的時候,沒有美好的居所。但祂死後,被放進非常美好的墳墓裡。祂生活在貧寒的家裡,卻埋葬在富足的墓裡。在聖經裡,這是一個原則。我們不該住在美好的屋裡,卻該豫備最好的墓。亞伯拉罕注意墳地過於帳棚。” 【創世記生命讀經‧第59篇‧第950頁】 “我們是蒙神呼召的人,不該盼望在地上有喜樂的生活。我們必須跟隨亞伯拉罕的腳蹤,仰望更美的家鄉,仰望一座有根基的城。我們在地上短暫的生活,乃是客旅的生活。因此,亞伯拉罕不大留意他的住處,不過搭了一座帳棚。他是客旅,是寄居的,仰望一個永久的住處。” 【創世記生命讀經‧第59篇‧第947頁】 [...]

14 02, 2017

恩典陵園—主恢復見證人的雲彩

歷史雖是由人、事、物及年代的累積而成,但眾所周知,歷史真實的內涵、實質和主題是『人』。所以我們可以說,是人創造了歷史,而歷史主導了人類。 所以,要如何保存歷史以探究人類;或積極創造歷史以衍生人類,這兩者都是非常重要的。故史學家們認為,小者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大者以『史』為鑒,可以知『興亡』。 主恢復的歷史其實就是神今日經綸行動的歷史,但直到20世紀借著倪弟兄、李弟兄兩人的職事得以發揚光大並撰卷成書,彙聚成為基督教中的一股清流砥柱。雖然我們熱切祈盼主再來的禱告絲毫未減,但是,主若是遲來,前者承先啟後的托負,和後者前仆後繼的延續,確實是個相當嚴肅的問題。 個人認為,『恩典陵園』的永續經營,除了為安息主懷的聖徒及家人,提供一個莊嚴並涵富屬靈遺產之基督徒墓園外,至少在對主恢復的歷史、傳承、見證、教育這四個方面,有它特殊價值與意義: 一:『歷史』是時間的累積。雖然,神是自有永有的無限者,但受造之人的時間卻是有限的。但是,已過二十世紀以來,許多千千萬萬寶貴的性命、心愛的奇珍、崇高的地位以及燦爛的前途,他們把他們的『時間』都『枉費』在主耶穌身上,他們澆在主身上的不是枉費,乃是馨香的見證。你有沒有一種感受,當你走在墓園的草場上,沒有時間的磋跎,只覺得我們是蒙了神極大的憐憫,那日都要成為主恢復歷史軌跡的見證人。 二:『傳承』是人位的延續。時間是跟著人走的,有時間的人很多,但是否願意擺在主的恢復中?是否都願意枉費在主身上?這是個關鍵。我們讚美主!倪弟兄是今時代的神聖啟示先見;而李弟兄率先作了神聖啟示的傳承者;我們要知道,躺在這兒的許多聖徒,也都是主恢復歷史軌跡的傳承者。我們的賽程要直到主來。何等的福氣!接力的棒子已經在我們手中,我們的前面、我們的後面,甚至四方八面,都有許多寶愛主恢復異象的傳承者。 三:『見證』是心志的表白。心志是人的內在動力,它主導人道路的方向,而心志道路的完成就是見證。倪弟兄一生見證的心志是『我的前途不是殉道,就是被提。』;李弟兄一生見證的心志是『犧牲』。我們的心志如何?我們的前途如何?看看這些墓碑見證的文字,他們是如同雲彩般的圍繞我們,這使我們肅然起敬。但願我們也說:他們並不孤單,求主給我這樣心志,赤忠忘生死。 四:『教育』是傳講的憑藉。真理是須要傳講、傳輸的,但是李弟兄更指出,真理須要教育。雖然教育的途徑是多元化的,但教育的目的,總是要讓主恢復中客觀的真理,成為我們主觀的經歷。我幾乎參與了大部分葬在這裡聖徒的安息聚會,雖然每個聖徒,他們的國籍不一,有中、美、日、韓、西等;他們的年齡也不一:從十歲以下的,到整整一百歲。但相同的是,都有一個可泣感動的『神人故事』。所以,我喜歡常常一個人到這裡走一走,因為他們神人生活的故事,間接地定準了我心中的方向,也加強了我服事主的心願。常有人批評我們只會傳講『高峰真理』,但我要闡明:這些『神人故事』的見證,都是『高峰真理』的實際。事實上,睡在這裡聖徒的『神人故事』,都是我們傳講真理教育的屬靈題材。 根據余潔麟與吳有成弟兄的交通,恩典陵園最早的構思,其實是源自我們親愛的李弟兄。在1997年李弟兄安睡主懷之後,潔麟弟兄是墓園工程主要細節的策劃、設計、推動並完工者;而工程其間無怨無悔的扶持加力,最後乃至墓園名稱定案為『恩典陵園』,有成弟兄亦是配搭無間。 個人能有機會與兄長們配搭『恩典陵園』的這項服事,那是神極大的憐憫。因為我們的服事,不是為死亡效力;我們的服事,是參與神聖生命復活的見證。李弟兄指出:墳地是進入盼望之城新耶路撒冷的通路、大門。我們若有新約的亮光,就會曉得這乃是指明『復活的期盼』。所以,當主說『讓死人去埋葬他們死人…吧!』我們要一同大聲說『阿們』! 末了,我願用創世記生命讀經第59篇的一段話互為勉勵: 『我們不該過於留意現今,乃該留意將來。亞伯拉罕是在仰望一個更美的家鄉,和一座有根基的城,所以撒拉的死並沒有使他失望。反之,這事激起他對要來之日的期盼。亞伯拉罕也許說,『撒拉,你必須曉得,你不是葬在這裡。你不過是在這裡休息。我為你豫備了最好的臥室,在你等候那日的期間可以在這裡休息。若是那日遙遠的話,我會來與你成為一,我們要一同安息。這就是我買了洞也買了田的原因。看看田間的生命。這不是死亡之地,乃是生命之地。 我們是蒙神呼召的人,不該盼望在地上有喜樂的生活。我們必須跟隨亞伯拉罕的腳蹤,仰望更美的家鄉,仰望一座有根基的城。(來十一10,16。)我們在地上短暫的生活,乃是客旅的生活。因此,亞伯拉罕不大留意他的住處,不太留意現今,不過搭了一座帳棚。他是客旅,是寄居的,仰望一個永久的住處。但他的確留意將來。最好的墳地是為著將來。原則上,我們也不該為著現今豫備更好的屋子,乃該為著將來豫備門路。我們在這裡不是為著今天,乃是為著明天。主若遲延祂的回來,我們都要進入這門。』 • 恩典陵園—主恢復見證人的雲彩 •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