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02, 2017

追憶舅父二三事

•劉湛庠弟兄見證集• https://www.graceterrace.com/wp-content/uploads/2017/03/刘湛庠0301-追忆舅父.mp3 點擊播放,收聽有聲版 追憶舅父二三事 家母陳盧惠琴姊妹與舅父劉湛庠弟兄係同鄉遠房親戚。 我第一次見劉弟兄是在上海,那時正逢抗戰期間,家父已奉派至內地工作,僅家母與外祖母和我暫留於滬。我年幼時體弱多病,時患百日咳臥病在床,月餘不見好轉。一日家母上街購物巧遇劉弟兄,言及近況得知我微恙,即同返家中為我禱告,經多次禱告,病情漸漸好轉,不久即不藥而癒,全家因此得救。 抗戰期間香港失守,情勢所逼,全家遷往重慶,外祖母則請劉弟兄護送回震澤老家依親。一九四六年家父奉派赴臺,在臺中大肚紙廠任職。在上海候船期間返回家母老家,時外祖母已病逝,劉弟兄已為傳道人了,一身藍布長衫,足登草鞋,風塵僕僕。事後得知,外祖母的棺木為劉弟兄所贈送,雖劉弟兄家經營壽材生意,但長輩預留為自己用的两副好的壽材,皆送給需要的人了。當時在我幼小的心內深深感念劉弟兄及其家人捨己的愛。 一九四七年夏,深夜十二時突有人敲紙廠宿舍我家的門(當時民眾習慣早睡,未聞夜半敲門的),原來是劉弟兄在上海得了主的呼召要他來臺傳福音,他憑着一份地址由基隆搭火車南下,因當時只有每站皆停的慢車,到大肚時已晚上十一時,加上宿舍離車站約二公里之遙,也無路燈,二側為高度及人的甘蔗田,晚上走在一片漆黑的碎石路上,又因語言不通(當時國語未普及),實在是那靈引領,讓劉弟兄找到並讓紙廠員工領進家門。 為工作需要,劉弟兄勤學臺語,很快北至龍井,南至彰化及和美的召會,均有了劉弟兄的身影,福音也在這些區域廣傳。因劉弟兄的臺語能力進步神速,除了日常交談,已能服事臺語講臺,故有一度,高雄召會有兩個分家曾有意請劉弟兄去服事,這是後話。 當我上小學時,劉弟兄每週六下班後趕至臺北聚會,主日深夜趕回。後因臺北上海路(臺北市召會發源處)會所整建與服事,就辭去工作去臺北。之後足跡遍及臺灣,時在花蓮、臺東,時而臺北、岡山和宜蘭。他在宜蘭期間剛好家父在羅東紙廠工作。那時我已投身軍旅,甚少回家,但每次回家均逢劉弟兄來家看望。那時他在臺灣東部,每月北起頭城,南至蘇澳,殷勤看望聖徒。因公車甚少,自行車便成為他的標準配備。無論是在碎石路上塵土飛揚中的鐵騎,或是堅定在晴陰交換的蘭雨中奔波的二輪,皆說出復活的基督在他裏面,使他為着神的國勞心勞力。在如此忙碌的事奉中,劉弟兄尚不忘記我們這些晚輩的婚姻大事,我岳父家除了老五外,五人的婚姻皆是他服事的。相信他不只服事我們家,其他人他也如此服事,故家父稱之為『天使』。 劉弟兄性情謙卑溫和,對人對事從無怨言,總是逆來順受,不辭勞苦的工作。完全信靠,完全順服,追隨羔羊的腳蹤,實在是我輩的榜樣。 陳紀良、安魯明 敬筆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上一篇 • 回目錄 • 下一篇

14 02, 2017

舅父青年時期軼事(上)

•劉湛庠弟兄見證集• https://www.graceterrace.com/wp-content/uploads/2017/03/刘湛庠0202a-舅父青年.mp3 點擊播放,收聽有聲版 舅父青年時期軼事 舅父劉湛庠祖居地在浙江臺州黃岩。父親劉宗耀,母親姓名不詳。他們年輕時挑一擔隨身行李遷移至江蘇蘇州吳江,在震澤鄉以東三里(1.5km)處的雙陽村安家,靠木匠手藝謀生。雙陽村在鄰近村落中規模較大,有一座跨越小運河的石拱橋連接兩岸,有幾家商店出售日常用品及提供服務。因而成為一個農村『小中心』。也有鄉紳住在那裏。那時沒有公路,沒有自行車,靠肩扛手提或小船裝載。年輕的劉氏夫婦在雙陽村蓋了茅屋,開辦木匠店,為當地農民製作傢俱和農具。一開始舉目無親,據說木匠業務是從製作『水車』開始的。在沒有水泵以前,當地農民都使用一種水車將河水提升後通過溝渠流入農田進行灌溉,在一個斜放的長方形水槽中,通過首尾相接的木質葉片迴圈運動將河水刮帶上去,再流入溝渠。水車靠兩個強壯勞力腳踩提供動力。類似於現代商場和地鐵口的自動扶梯。水車是當時必不可少的一種農業機械,製作的難度較大。『劉師傅』的木工技術過硬,製作的水車品質上乘,很快就贏得了當地農民的信任。遷移謀生獲得成功,生活得以安定下來。 劉宗耀夫婦在雙陽生養了五個子女。長子劉湛庠,長女劉春寶,次女劉鳳金,次子劉瑞林(學名湛霖),幼子劉五官(學名湛恩)。前四個子女的年齡間隔都是四歲,即分別生於一九一六、一九二〇、一九二四和一九二八年,最後兩個孩子相隔較長。 相對於江蘇蘇州吳江,浙江臺州黃岩人多地少,生存壓力較大。所以更懂得學手藝,學文化的價值。劉師傅內心有創造條件讓子女上學讀書的欲望。長子劉湛庠個子不高,身量小,幼時體質也不太強壯。在青少年成長時期,父母親給他特殊的優待,給他服用人蔘補藥,供他讀書。一方面中國人重男輕女,另一方面長子懂事而努力,讀書成績出色。當時是民國時期,公立學校獎勵優秀,老師器重劉湛庠,曾引起當地富家子弟同學的忌妒。小學期間數次在放學途中遭受同學欺伍。他個子小,又是外鄉人,因而從小學會忍讓。 劉湛庠小學畢業後,考入吳江師範學校讀書,在當時這是很不容易的。錄取名額少,還要學費,普通農民一般無力負擔子女求學的費用,可以推知供養一大家子人口的劉師傅經濟負擔之重。師範畢業後在鄉間小學教書,直到抗日戰爭,日本人佔領期間,他失去了教師的職位。兵荒馬亂,給一家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衝擊和磨難。 國難當頭,有志青年紛紛參加抗戰隊伍。讀過書有文化的人更以天下為己任。震澤地區有一波年輕人,志願參加抗日隊伍。他們作好了準備,在雙陽村的一座廟堂裏聚餐後就走上戰場。聚餐之前眾人委派劉湛庠去震澤鎮採辦一些物品。就在這短暫的往返途中,日本軍隊包圍了聚餐的廟堂,槍殺了所有的就餐青年。劉湛庠在返程途中聽到聚會地方槍聲大作,知道大事不好,立即在莊稼地裏滾爬藏身,得以躲過殺戮。 雙陽村裏有一戶盧姓鄉紳,側室獨女盧惠琴嫁給了造紙廠的工程師。抗日戰爭開始後,國民政府將造紙廠內遷到重慶,戰爭期間母女阻隔兩地,音訊全無。盧惠琴母親病重去世,大老婆的孩子們不肯出面料理喪事。這時劉湛庠就以鄰居的身分幫助處理了這件事。他說服父親劉師傅將自己的壽材(活人為自己死後預備的棺材)先讓盧母用來安葬。抗戰勝利後,盧惠琴回到故鄉,得知此事後甚為感激,一心要報答劉湛庠。因為國共內戰形勢的發展,國民政府決定將造紙廠遷往臺灣。盧惠琴作為工程師家屬一起轉到臺灣生活。過不多久,盧惠琴為劉湛庠爭取到造紙廠職工子弟小學的教師職位。那時劉湛庠在自己家鄉還沒有謀到教職,因此就告別家人前往臺灣。據說,到臺灣上岸以後,他的經費已經所剩無幾了。 上一篇 • 回目錄 • 下一篇

14 02, 2017

早年蒙召在嘉興、 吳江、湖州一帶服事

•劉湛庠弟兄見證集• 點擊播放,收聽有聲版 https://www.graceterrace.com/wp-content/uploads/2017/03/刘湛庠0201-早年蒙召.mp3 早年蒙召在嘉興、 吳江、湖州一帶服事 七十年前的往事如昔!劉兄的音容笑貌歷歷在目,宛如昨日。 湛庠兄於一九一六年生於江蘇省吳江縣震澤鎮東三里的雙陽橋豆箕港村,父母親均從事木匠行業。有兩個弟弟,兩個妹妹。大妹妹(徐以撒母親)在嚴墓鄉間,小妹妹在震澤鄉間。劉兄在震澤念小學,後來到吳江念的師範,結業後曾任過教務工作。 信主時他的妹妹、妹夫都是嚴墓教會的負責人。他是由湖州教區長老黃報光弟兄,嘉興教區長老魏敬道弟兄引領歸主,並被培養成了他們的同工,走上了事奉主的道路。雖然他沒有受過神學院培訓(按:之後讀過上海的神學院),但他自己追求上海聚會處福音書房的各種靈修書刊。不僅如此,每日早晨必讀五章以上的聖經。他也曾受過上海教會唐守臨長老(荒漠甘泉譯作者,詩歌詞作者)的培訓教導。 當時的江浙教區包括浙江嘉興的嘉善、幹窯、西塘、鳳橋、陶莊、南匯、石佛寺等;江蘇吳江的盛澤、震澤、嚴墓、黎裏、王江涇;湖州的南潯、馬腰、謝村、軋村、搖鈴兜等,從東到西約二百里路程。劉兄一年幾次從東到西揹上背包、晴雨傘,一站一站的去宣道、探望、訪問。五年間,歷盡艱辛,餐風露宿,不知走了多少路程。 三個見證 一、在嘉善陶莊鎮與魏弟兄一起宣道時,遭到了當地惡少們圍攻辱駡,用木棍磚頭擲擊。他們不還口不還手,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也因此打開了福音的大門,使不少人信主,並在當地建立了教會。 二、在嘉善幹窯建立了聚會處,遭到了當地姊妹不信主丈夫的謾駡誹謗,遭受不白之冤,為主作了美好的見證。 三、一九四四年夏我在吳江盛澤鎮郊區開辦了一所小學,並擔任校長,劉兄就從以撒母親處步行四十里來與我會面,交流信仰心得及教學經驗,當我得知劉兄曾是師範專業,對教育有經驗,真是一見如故。感謝主,我原是上海人,逃難流亡,一直逃到租界地時才借着劉兄聽到了福音,歸入了基督,真是何等的蒙憐憫! 一九四五年秋抗戰勝利後,劉兄突然向我告知,臺灣臺中大肚紙廠廠長來信要他去臺灣工作,是何工作沒有告明。赴臺後半年才收到他的來信,得知他在臺灣設立教會聚會處,並在那裏工作。一九四八年來信得知他與福州來的姊妹結婚的喜訊! 一九四八年劉兄從臺灣返大陸探親,在震澤會面,得知他在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八日流血事變中的避難歷程!感謝主使他得以逃脫這次危險。他那次回來主要是託我為他操辦他弟弟瑞林的婚事。赴臺前劉兄曾將他這一帶的教區牧養的工作交給了我,當時我辭去了學校校務的工作,接續了以前劉兄教區牧養的工作。那次回來,我與他一同走了一百多里的路程,去探訪了十多個聚會處的弟兄姊妹,以表別情! 一九四九年我多次受託去嘉興鳳橋朱老姊妹處,幫瑞林(學名湛霖)完成訂婚。一九五〇年用弟兄家的船,從早晨三時經嘉興、嚴墓至震澤老家,搖船十多小時,一百多里路,為瑞林辦理了婚禮,完成了他託付的大事! 雖然劉兄行過死蔭幽谷,經歷了千辛萬苦,千難萬阻,但那位用杖竿引領的主,一直引導他走義路,直到跑完他的賽程。願一切都歸於榮耀的主基督。阿利路亞,阿們! 宋佳音弟兄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十八日 上一篇 • 回目錄 • 下一篇

14 02, 2017

斯人已遠典範永垂

•劉湛庠弟兄見證集• [audioplayer file="https://www.graceterrace.com/wp-content/uploads/2017/03/刘湛庠-0104-斯人已远典范永垂.mp3"] 點擊播放,收聽有聲版 斯人已遠,典範永垂 家母像極晨曦的姑姑 初識我的公公,大約是在一九七六年。當時我全家召會生活是在臺北召會第一會所,晨曦弟兄亦然,我們剛開始交往。有一天我的公公對晨曦說:『我在一會所聚會中看見一位師母,像極了你的姑姑;想看姑姑,看她就對了。』然後就帶晨曦私下去指認是那一位。未料,原來指認的是家母;這實在是奇妙的際遇。 之後我們訂婚,晨曦完成臺大研究所學業去服兵役。我每週都去探訪家翁一次。聽其他聖徒說我公公以前號稱『小鋼炮』,因為講道時聲音洪亮,靈力剛強,目光炯炯有神,傳福音趕鬼醫病都有能力。然而我認識他時,已是他中風之後,並未見到他的颯爽英姿。 關懷兒女之情溢於言表 然而每次到石牌的見面談話中,都讓我如沐春風;我也感覺那是公婆他們最喜樂的家庭時間。彼時明曦、黎曦在美國求學工作,晨曦在服兵役,幼弟臨曦生病住院。每當我騎着摩托車趕赴石牌家中,小桌上已擺滿點心水果,他們只是倚門望兒的年邁父母,而我彷彿天真小兒,只待品嚐享受。我也樂與他們分享一切,扮演彩衣娛親的小孩。 每次見面時除了吃點心、談天說地,重頭戲就是閱讀明曦來自美國的信件,(有時也有黎曦的)。從學業、上班、生女、育兒、召會生活...林林總總,舉凡大小事物,津津樂道。魚雁書信,一讀再讀,並多有代禱。關懷兒女之情,溢於言表。 去聚會時是走着去 散會回來時卻是飛着回來 有時我問他是如何遇見倪柝聲弟兄的?倪弟兄講道態度如何?他是在上海讀神學院時,聽說倪弟兄有特別聚會,就與同學結伴同去。後來被校方知道了,其他同學都被記過開除,只有他沒事。倪弟兄講道時一點也不興奮、不喧嚷、不煽動;反而不急不徐,娓娓道來。然而每句話都像利劍一般,扎入人心深處。臺上不溫不火,臺下已是火熱沸騰,聚會滿有聖靈運行同在。他說:去聚會時,是走着去;而散會回來時,卻是飛着回來。顯見彼時他已有摸着靈而超脫一切之經歷。 路是新路,約是新約 一九八四年李弟兄來遠東,帶領新路的實行。八五年冬,公公過世。適逢八三年黎曦大女兒出生,公公起名曰:『新路』。預言了李弟兄要帶領新路的實行。之後李弟兄帶領一班兄姊(包括晨曦)繙譯新約聖經恢復本,一九八七年初稿脫稿次日,我生女兒,李弟兄賜名:『新約』。路是新路,約是新約。兩位前面同工,實在靈裏有交契。 如今兒孫在各地召會中有事奉,甚或全時間事奉基督與召會,實在是蒙義人之庇蔭。緬懷我的公公,斯人已遠,典範永垂。 媳 劉葛衍勤 二〇一六年於美國加州Ontario召會 上一篇 • 回目錄 • 下一篇

14 02, 2017

我對父親的一些印象(上)

•劉湛庠弟兄見證集• [audioplayer file="https://www.graceterrace.com/wp-content/uploads/2017/05/刘湛庠-0103-我对父亲的一些印象(上).mp3"] 點擊播放,收聽有聲版 我對父親的一些印象(上) 同工聚會回來後就要準備搬家 父親是一位全時間服事主的同工。由於工作上的調度,小時候對他的印象就是:每當父親從臺北同工聚會回來後,我們就要準備搬家。家裏有幾個堆在一起的大皮箱就是為了方便搬家。因此我讀過四個小學,二個初中和一個高中。到了高中之後,父母大概覺得我可以獨立,才同意不需要跟着他們到處遊走,結束了我的搬家生涯。可能從小就在這種環境中長大,因此我對搬家或換新工作都沒有適應問題。除了住臺灣時常搬家之外,我在美國三十多年也搬過九次家,住過德州、伊利諾州和南加州,現在甚至住到了耶路撒冷。但無論在那裏,我都沒有適應的問題。 樂此不疲,總是盡力幫助 小學時家在高雄岡山,岡山是空軍訓練基地,因此常有從軍的弟兄請求接待或幫助。當需求一多,母親就會覺得跟不上,因此父親常在『安撫母親』和『顧到客旅需要』中左右為難。但是他還是樂此不疲,總是盡力幫助。記得一個晚上,有一位軍人要求接待,雖然家裏沒有什麼錢,母親也一直對父親搖手,但是父親還是拿出幾十元給那位弟兄,讓他可以住在旅館。 得到警惕,不覺難堪 到了初中之後,每天通車從彰化到臺中讀書,母親也每天給我一些錢作為晚餐的費用。當時家裏經濟拮据,因此我的零用錢多半是從餐費擠出來的。父親大概也注意到這種情形,有一天晚上他問我:『你今天在那裏吃晚飯?花了多少錢?』後來才知道,那一天他從我下車後就一直跟着我,看我作了那些事。這件事情相當題醒我,也看出父親處理這事相當有智慧,選了一天我有吃晚飯的日子來問我,讓我得到警惕,但又沒有讓我覺得難堪。 升學激勵方案 高中聯考只剩下半年的時候,父母對我的升學非常擔心,因此題出一個升學激勵方案。他們對我說,如果考到第一志願,我就可以要求一個禮物。我題出的要求是一台相機。雖然買相機的錢對我們家是個天文數字,但是母親想到我墊底的成績,也覺得不妨一試。半年之後我居然考到第一志願,父母也實現了他們的諾言。直到現在我仍非常感激他們,用激將法將我的潛能激發出來。 父親顫抖筆跡軟化我心 到了大學,在臺北三會所學生中心住了半個學期就想搬出去,因此就向父母親表達這個想法並徵求同意。父親那時已經中風,但還是提筆寫信給我,大意是如果我堅持要搬出去,他們在財務上也願支持,但是他們覺得繼續住在學生中心是最好的選擇。當讀到父親顫抖的筆跡,我的心也軟化下來,從此再也不題搬出去了。受惠與我,就是後來在三會所學生中心認識的。 父親的題醒,全時間服事不打退堂鼓 在臺灣讀研究所期間,我對父親題到將來全時間服事的心願,父親竟然哭起來,讓我非常訝異。他對我說,全時間服事是一種很辛苦的生活,一定要想清楚。我想,還好有父親這樣的題醒,所以後來在服事中雖然遇到一些為難的情形,都沒有打退堂鼓的念頭。 上一篇 • 回目錄 • 下一篇

14 02, 2017

非我惟主被人高舉並愛敬

•劉湛庠弟兄見證集• https://www.graceterrace.com/wp-content/uploads/2017/02/刘湛庠01-摘要.mp3 點擊播放,收聽有聲版 非我惟主 被人高舉並愛敬 對於服事主,劉湛庠弟兄的態度是—我是個奴隸。奴隸是沒有自主權的,連性命也是屬於主人的。主人給予他妻子兒女,這妻子兒女都是屬於主人的。記得他說過多次,『奴隸的孩子還是奴隸』。如此,其兒女覺得我們家愛主事主到萬代,是理所當然的! 他帶領兒女認識基督並珍賞基督,不在於別的,乃在於『不再是我,乃是基督』。詩歌四百三十三首:『非我惟主,被人高舉並愛敬;非我惟主,被人傳揚相信。』其中所寫正如倪柝聲弟兄所著《正常的基督徒生活》一書封面上的兩句話: 『不再是我,乃是基督』。 他是吃苦耐勞不受高抬的美好榜樣。遇見劉弟兄,你就覺得他是一位有主豐盛生命的人,套用今日的屬靈話語而言,他就是一位『神人』。你遇見了他,就遇見了主的『柔和謙卑』。 回顧弟兄一生:一、不只他自己愛主事主,也鼓勵其子女愛主事奉主。二、在開展上,他願意打破玉瓶為主傾倒一切,到最艱苦的地區去開展。三、在工作上,他把自己完全交給帶領的弟兄們,沒有自己的選擇。四、在成全牧養聖徒上,他不辭辛勞,一家一家去照顧。 劉弟兄罹胃癌住院,病榻上的他似乎是軟弱的,但回首過往歲月,仍然清楚記得:他抱著那本讀過無數遍的聖經赴會的莊嚴神情,他供應話語時字字是靈,句句是生命的剛強模樣,以及他深入窮鄉僻壤服事弟兄姊妹的勞苦身影。他愛主深,受苦也深。我們見證他是主的一代忠僕,只知傾酒,不知飲酒;只想擘餅,不想留餅。 一九九五年夏季訓練結束後,李弟兄邀晚輩到他安那翰的家裡交通,特別題及:『湛庠弟兄是一個忠信的弟兄。』 回目錄 • 下一篇

14 02, 2017

生身并屬靈的父親更是啟蒙的導師(上)

•劉湛庠弟兄見證集• https://www.graceterrace.com/wp-content/uploads/2017/03/刘湛庠0102_生身并属灵的父亲(上).mp3 點擊播放,收聽有聲版 生身并屬靈的父親 更是啟蒙的導師 —引導我一生全時間事奉(上) 引導我一生全時間事奉榮耀之主的,就是我的父親;他是我肉身的父親,更是我屬靈的父親,不僅如此,他還是我屬靈的啟蒙導師。回想已過,有十件事令我印象深刻: 從小奉獻給主 一、從小父親就把我奉獻給主。一出生,父親抱起我,舉目望天,禱告奉獻,並起名『撒母耳』,盼終身獻與神。 二、小時候,父親很喜歡帶我到一些小地方去,參加聖徒聚會。記得住宜蘭時,年方十歲,父親帶我去一個名叫北方澳的小漁村。當時我們先要坐火車,再乘汽車,之後還要再走一段山路。山脊線上,一父一子;日暉映照,剪影深刻;踽踽獨行,終於抵達。兩位負責弟兄對父親說:『最近這一帶有火災,把會所左右兩邊的房子都燒掉了!感謝主,就是我們會所的房子只燒了一點點而已。』講完之後,父親問了一個問題,聲音不大,卻令我終生難忘。他問:『倘若會所也燒掉了,你們也會感謝讚美主嗎?』他們就呆住了。我聽了以後,也覺詫異,父親對待事情總有一種非比尋常的邏輯,發人深省! 三、十二歲在岡山召會會所受浸,跟我受浸談話的正是家父。受浸完,當我看着浸池的水漸漸消退,我知道我開始了新的一生。不過,當時對主無心,只記得每週必須參加一次少年聚會。 希望我在鄉鎮開展 四、我們家住岡山時,父親曾帶我到附近一個叫燕巢的地方聚會。去聚會是要自己帶小板凳的。那裏的弟兄姊妹租了一個場地,裏面還有用磚頭作的椅子。聚完會後,請我們吃一碗餛飩。天幕已黑,夜晚父親和我坐公車回家,偌大公車上只有我們兩位乘客! 五、一九六六年,李弟兄回臺灣開特會,特會結束後,有青年特會。那時我十五歲,上初中三年級。父親帶我坐火車從新竹上臺北參加特會。奇怪的是,那天的父親和往常不太一樣,從上火車起,一路上就見他一直在默默禱告。到了會場,我坐在前排,父親坐在後面,也是不住的在禱告。那是一場呼召聚會,呼召青年人起來一生全時間服事主。在會中,我被主摸着,也是我生平第一次交奉獻條,奉獻自己以後要一生全時間服事主。當時總共有一百二十九人交奉獻條,主要是大專還有高中生,初三只有我一人。後來我慢慢懂了,那一次父親就像亞伯拉罕獻以撒一樣,把我奉獻給主。之後我也懂了,父親為什麼喜歡帶我到很多小鄉鎮去跑:他不僅希望我一生全時間事奉,更希望我在鄉鎮開展,所以他從小就這麼帶,使我慢慢適應環境。 六、高一家住彰化,暑假期間每早晨起床後,父親帶我走一段山路,上到附近八卦山上找一處僻靜地方,坐在石頭上晨興;他教我如何向主禱告,如何與主建立親密的關係,如何在晨興中認識基督。印象中父親每每唱詩,都淚流滿面。他唱的詩歌諸如四百三十三首『非我惟主,被人高舉並愛敬』,使我不僅摸着主,屬靈上更加生發『非我為主,尊主為大,等候主來』的屬靈渴慕。如此奠定了我一生屬靈的根基。 七、家住彰化時,有一次父親帶我去參加社頭鄉的一處聚會。會中弟兄姊妹用閩南語唱詩歌六百四十七首;『你願否作主得勝者,滿足主心願?主在呼召,主在呼召,要你得冠冕』。這首要作得勝者的詩歌深深摸着我,直到今天,當時弟兄姊妹唱詩歌的感覺和旋律依舊縈繞腦際,記憶猶新。 上一篇 • 回目錄 • 下一篇

14 02, 2017

回憶我的父親(上)

•劉湛庠弟兄見證集• [audioplayer file="https://www.graceterrace.com/wp-content/uploads/2017/03/刘湛庠-0101-回忆我的父亲(上).mp3"] 點擊播放,收聽有聲版 回憶我的父親(上) 奴隸的孩子還是奴隸 從有記憶以來,父親總是常常去鄉下,不論我們住的有多偏遠,總有更鄉下的地方要去看望,去照顧。所以每週都有幾天不在家,或是很晚回來。他總是非常願意到交通不便、生活水平落後的地區服事。我猜這可能是他從主而來的呼召罷。我們住宜蘭時,他跑羅東、蘇澳、北方澳、礁溪;我們住員林時,他跑雲林;我們住岡山時,他跑燕巢、橋頭;我們住新竹時,他跑苗栗;我們住彰化時他跑那裏我忘了。最後在花蓮時跑整個花蓮臺東縱谷,包括鳳林、壽豐。早期交通不像現在這麽發達,往往一趟就花一整天,又騎自行車,又搭火車,又走上一段山路。有些地區經常下雨,有些地區經常刮風,有些地區地震颱風特別多。從來沒有聽到他說一句怨言,一次也沒有。他真是甘心情願這樣作的。 希望我的孩子們個個都作傳道人 他不但甘心這樣作,他還願意他的孩子們都這樣作。我清楚記得他在聚會中說過:『俗話說幹一行怨一行,我倒希望我的孩子們個個都作傳道人。』他若不是認為作傳道人是如此榮耀,有價值,他就不會公開這樣說了。 很遺憾的是,他沒有機會親眼看見這願望的實現。今天晨曦、黎曦、我的弟兄克信,都是服事主的同工。我相信他是在信心中去見主的。對於服事主,他的態度是—我是個奴隸。他不是說奴僕或僕人。僕人是可以離開的,可以辭職的。奴隸是沒有自主權的,連性命也是屬於主人的。主人給予他妻子兒女,這妻子兒女都是屬於主人的。我還記得他說過多次,『奴隸的孩子還是奴隸』。這樣,我們家愛主事主到萬代,就是理所當然的! 因着常常搬遷,我念過兩所幼兒園, 四所小學,兩所初中,兩所高中 我母親說父親在配搭的安排上總是說阿們。有時候一個地方還待不到一年,就接受負擔又要搬家了。我們雖然一家六口,但所有家當只是四個大竹簍子,然後手提一些簡單物品,就搭乘慢吞吞的火車上路了。我們真是過祭壇與帳棚的生活阿!各地都有清心愛主的弟兄姊妹們一起配搭照顧,所以我們的精神生活是非常豐富的。物質生活方面,因為大環境裏大家都不寬裕,所以我也從不覺得太有缺乏。因着常常搬遷,我念過兩所幼兒園,四所小學,兩所初中,兩所高中。不是所有學校都歡迎轉學生的。有老師出難題讓我不能通過轉學測試,所以我只能借讀。有老師邊走邊罵:『怎麽又來了一個轉學生!』不知道為什麽我們搬家的日子,總和學校的學期不一致。有一次,父親似乎是臨時決定,讓我一個初中生夜裏北上。那劃過夜空的汽笛聲,似乎還在我的耳畔迴響。清晨我就先到弟兄姊妹家寄宿,師母對我非常好,讓我緊張的心情隨之放鬆,然後我就上學了。又有一次,我們到一個新地方,學校已不收轉學生了,我和弟弟們只好到外縣市參加轉學生聯考,結果我們都進了臺灣中部最好的學校,那時作為學生,追火車並鍛鍊身體成了我們的美好經歷。除此之外,還要適應新還境,結交新朋友。但奇妙的是,在後來各個升級考試中(小學升初中,初中生高中),我雖是半路插班的轉學生,但在全校應屆的幾百人中,卻總是考得最好的一位。讓父母親從主得着印證,知道主是負我們一切的責任。至於我,也感謝主給我機會,從小操練並活出這適應一切的生命。這對我日後的家庭生活,召會的事奉,職場的勝任,都有極大的助益。主真是不虧待人的。 女兒 李劉明曦 二〇一六年四月二十六日 上一篇 • 回目錄 • 下一篇

14 02, 2017

主內劉湛庠弟兄生平簡記

•劉湛庠弟兄見證集• https://www.graceterrace.com/wp-content/uploads/2017/03/刘湛庠0002-生平简记.mp3 點擊播放,收聽有聲版 主內劉湛庠弟兄生平簡記 劉湛庠弟兄於一九一六年生於江蘇省吳江縣,即今日之蘇州市。父親劉宗耀,母親劉俞氏,有妹劉春寶、劉鳳金,弟劉湛霖、劉湛恩。自幼讀書成績優秀,品格出衆,孝養雙親,關愛弟妹。 畢業於吳江師範,任教鄉間小學,亦曾任教務工作。信主後即認真追求,勤讀聖經及屬靈書刋。旋即蒙主呼召,廣傳福音。經常手持一本聖經,穿梭於江南水鄉之間;餐風露宿,艱辛跋涉於東西二百里數十村鎮。 在上海讀神學院期間遇見倪柝聲弟兄,後進入主的恢復。一九四七年夏赴臺灣,任職臺中大肚紙廠附設小學。每週六下班後趕赴臺北聚會與服事,主日深夜再趕回臺中。後辭職全時間事奉,應是臺灣第一位全時間服事者。李常受弟兄來臺後,謙卑接受弟兄們帶領。其間亦曾接待、服事過來臺的倪柝聲弟兄,並親自送至基隆港返回大陸。 一九四八年與翁玉荷姊妹成婚。玉荷姊妹一九一八年生於福建省林森縣。婚前曾任臺南師範學院(現為臺南教育大學)校護,與擔任教授的黎寶藝姊妹同住單身宿舍。當時寶藝姊妹在宗派中聚會,經玉荷姊妹引領進入主的恢復。未料後來寶藝姊妹竟成為李常受弟兄妻子,實在是奇妙! 玉荷姊妹大姊翁玉冰姊妹,早年曾任和受恩教士(Sister M. E. Barber)之打字員,之後又與倪柝聲弟兄同工。在李常受弟兄至福州請求倪弟兄恢復職事時,帥先站起宣告『交出來』接受倪弟兄帶領者,即為玉冰姊妹。之後屏風外數十名同工紛紛宣告願意交出來,倪弟兄終於又恢復職事,帶領主的恢復繼續往前。玉冰姊妹有十餘篇服事信件輯於『倪柝聲文集』中。 劉湛庠弟兄在臺島全時間服事,任勞任怨,謙讓宜人。自臺北、花蓮、宜蘭、羅東、蘇澳、臺東、礁溪,至員林、雲林、岡山,並新竹、苗栗、彰化…等地,處處開展召會,建造基督身體,留下美好見證。 湛庠弟兄育有一女三子,是為明曦、晨曦、黎曦及臨曦。分別接受高等教育,並在召會生活中成長學習,愛主事主。兒女亦各組家庭,在各地開展服事。 女兒明曦(Maritha)現居美國加州Riverside,嫁李克信弟兄(Keh-shin Lii),生長女李紹聃(Joanne),夫Michael Lee。次女李紹珍(Stella),夫David Blosser,育二子:白家興(Nathan),白家旭(Mathew)。三女李紹良(Jessica),嫁杜成恩(Seng-Oon Toh),生一子杜振耀(Ethan Toh),一女杜真怡(Emilia Toh)。獨子李紹約(John),娶李一凡(Yi-fan),育子李家馨(Jaxon),女兒李家臨(Evangeline)。四女李紹恩(Nancy)。 長子晨曦(Samuel)現居美國加州Ontario,娶葛衍勤姊妹(Peace)。生女劉新約(Grace),兒子劉新郇(Eric)。 次子黎曦(Benjamin)現在美國加州Ontario,並開展以色列耶路撒冷 (Jerusalem),娶莊受惠姊妹。長女劉新路(Jessica),嫁Peter Yoon,育一子劉恩湛(Benji),一女劉惠湛(Eleanor)。次女劉新恩(Rebecca),嫁鄭浩恩 (Daniel Cheng)。 三子臨曦,在臺北,未婚。 湛庠弟兄於一九八五年在臺北卸下勞苦病痛,安睡主懷。一九九九年玉荷姊妹安息於美國加州河濱市。二〇一三年秋,湛庠弟兄遷葬於美國加州玫瑰崗恩典陵園。適逢二〇一六年為弟兄百歲冥誕,謹誌簡記,是為追憶。並恭錄衆兄姐見證嘉言,激勵興歎:前人已矣!後輩吾人當追隨其腳蹤,忠勇向前,同心開展神國度。 上一篇 • 回目錄 • 下一篇 [...]

14 02, 2017

劉湛庠弟兄的生平年表

•劉湛庠弟兄見證集• [audioplayer file="https://www.graceterrace.com/wp-content/uploads/2017/07/0001-生平年表.mp3"] 點擊播放,收聽有聲版 劉湛庠弟兄的生平年表 1916年生於江蘇省吳江縣 1916年至1947年成長於江蘇省吳江縣,畢業於吳江師範,任教鄉間小學,直到抗日戰爭。信主後即認真追求,並蒙主呼召,廣傳福音。就讀上海神學院期間遇見倪柝聲弟兄,後進入主的恢復 1947年夏赴臺灣,任職臺中大肚紙廠附設小學 1948年與翁玉荷姊妹成婚 1949年全時間服事於臺北 1952年移居花蓮開展,兼掛臺東各召會 1954年返回臺北服事 1956年移居宜蘭服事,顧到蘭陽地區各召會 1961年2月移居員林地區服事 1961年底移居岡山服事 1965年移居新竹區服事 1965年移居彰化服事 1968年第二次到花蓮,服事花東地區召會 1972年右身中風 1974年返居臺北石牌服事、養病 1985年在臺北卸下勞苦病痛,安睡主懷 上一篇 • 回目錄 • 下一篇

Go to Top